English

出版业遭遇退货浪潮

1999-08-1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陈晓梅 韦英平 我有话说

 最近一个时期,图书退货现象日渐凸显,不少书店进货大撒把,退货没商量,很多新书尚未开包上架就打道回府,有的书店甚至将十年前的旧书退给出版社。面对来势凶猛的退货浪潮,出版社指责书店漠视责任,退货没商量;书店指责出版社漫天发货,破坏发行秩序。记者采访了一些出版社、新华书店以及部分民营书店的有关负责人,结果表明:出版业正在进入以产品流通为焦点的调整期,退货成潮不合理,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必然的。

在图书发行中,退货是一种正常现象。在我国,一家中型出版社一般读物(相对于教材教辅读物)的退货比例一般不应高于5%,资金雄厚的大型出版社可应对15%至17%的退货。可是今年不少出版社的退货比例已超出正常值。稍好一些的出版社也是还款减慢,一旦催款,书店多以退货抵帐。出版社尤为不满的是,相当多的书店管理不善,在储运过程中图书污损严重,退货后根本无法流回市场,除了化纸浆,别无选择,给出版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,给不景气的图书市场雪上加霜。

有一种观点认为,此次退货浪潮主要肇因于国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,居民大幅度削减图书消费。可是一些行家认为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书业告别短缺时代以后,图书流通的变革,以及图书出版的嬗新,更显刻不容缓。今年退货问题的凸显,只是出版业的诸多问题,在市场疲软诱因下的一次总爆发。

首先,由于社店关系正在由经销制过渡到“经销包退”制,库存风险几乎完全压在出版社身上。书店可几乎无成本地从出版社进货,能卖则卖,不能卖则退,书店几近无条件退货,无风险经营。这种发行机制在图书短缺时代促进了市场繁荣,但在目前我国图书年产13万种的情况下,一方面助长了出版社漫天发货、广种薄收的少爷作风,减少了提高图书质量的压力;另一方面使书店滋生了漠视责任、“退货没商量”的老爷习气。

其次,新华书店在调整经营的过程中问题很多。许多省市店经营缺乏连续性,盲目进书,搞计划派发,导致虚假繁荣。近两年,新华书店系统正在进行较大的业务调整和工作班子调整,一些新业务员和新领导忽视工作的交接,甚至一笔勾销前任的是非,弃旧图新退货了事。和许多出版社一样,不少新华书店的库存已面临饱和。一些书店规定在某一结算期必须先退完货才能进货。多数书店信息化水平很低,市场感觉模糊,进销存管理和财务制度混乱,造成物流速度迟缓和无效流转。

同时,因为新华书店在图书发行中的份额为90%,其中旱涝保收的教材就占了70%,在农村更高达90%。靠教材可以无忧,所以有的书店不找上门的书不卖,卖不了就退,反正退款也是国家的,做好做坏无多大分别。这种体制上的惰性还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。

由于出版实行严格的准入制,而发行相对开放,出现了众人争食发行利润的局面。目前图书发行网络已经多元化,集、个体书店,出版社门市,行业系统发行,读书俱乐部,网上书店等,硝烟四起。新华书店对教材的垄断能持续多久也是个未知数。所以有些书店开始经营酒店、地产,很多书店已对图书经营心不在焉。

不可否认,造成今年退货浪潮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出版社跟不上市场的变化,市场缺少适销对路的图书。由于出版社构成不合理,选题重复,平庸书多,精品书少,加之图书已不再是短缺商品,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集中到了图书上架的竞争。对于书店,出版社“联合起来骂娘,私下里自个儿让利”;“爱你没商量”,主动发书,甚至不征求书店业务员的意见。生产的盲目性更甚于发货的盲目性,图书供大于求,而且不适销对路。恶性竞争如此,也难怪退货如潮。

一些书店还认为,出版社到了反思“自办发行”的时候了。我国一度实行出版与发行的严格专业分工,出版社按计划出书,新华书店按规定包办发行;后来相继提出“一主三多一少”(1983年)、“三放一联”(1988年),赋予出版社更大的发行权力;再后来出版社获得了图书的总发行权(1991年)。出版社的非规范行为,如搞“对策式销售”,绕过批发商直接给销货店发书,办“特价书市”,以低于批发价的价格倾销图书,严重冲击批发商和零售店的销售。出版社僭越了权利,必将承担后果,遭遇异常退货。书店的意见是:专业批发中介不能取消,出版社不要外行充内行,把战线拉得太长。此外,退货现象并非都带来消极影响。由于目前生存压力空前增大,新华书店正在寻求优化库存的途径。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,一方面网络不断萎缩,有的书店开始搞“零库存”。有的书店通过“排毒养颜”盘活存量资产。根据这种理论,努力把毒素排除掉,健康的躯体才得以保证,新的东西才能形成。据此,发货店鼓励销货店把不良的存量调出来,再重新进行调配;认为“经销包退”的关键在于“退”,退货本身也是为了有序化;认为退货是社店联合的一种延伸,社店联合过去主要是联合征订,现在也应当容纳书店的积极退货,进行再分销。

可以说,今天的问题不是今天造成的。繁荣掩饰的弊端,日积月累,集病成疴。现在需要认真反思发行的无序、出版社竞争的无序,重新审视出版社与中盘商的分工,廓清权利与责任的分野,重新调整社店关系。出版社加大向书店让利的走势,已经不可逆转。退货只是社店利益关系调整的一个侧影。

在传统经济格局中,商品短缺掩盖了商务的落后。目前商业在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已经由末端跃升至前端,发行在出版业中亦然。出版业的利益分配,利润出版独占大头,其次才是发行、印刷。但根据资本的利润平均化规律,发行商必然要按价值规律分享资本收益。由于出版被垄断,书店资本无法介入出版,那么利益平衡就会以别的方式来进行。如此看来,新华书店的总发行权复归出版社,库存等风险转交出版社,从经销制过渡到寄销制、经销包退制,从出版社当龙头至书店坐大,都有某种必然性。

为了维持合理的退货量,尽量减少退货损失,基于目前的市场格局,业内人士呼吁:1.进货时,社店双方要对图书品种认真检查,确定销量,力求进货准确。2.退货规定期限,货到后半年退货或还款。3.退回时保证尽量少的损失。4.易引起帐务混乱的退货应尽量避免。从长远看,出版业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:第一,出版社、批发企业、零售店加快计算机化,同时实现网络对接,提高发货、分销、零售的准确性、有效度。第二,社店联合启动市场,激活需求,把每个人变成读书人。第三,规范管理。出版社杜绝劣质书,建立档案监测客户的状况,发货要有选择;书店要留意市场,订货准确,完善制度,保证经营的连续性;成立行业组织,维护社店的专业分工。第四,调整政策,以使出版业的各环节在市场机制下获得利润均衡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